专业从事校园文化设计规划
建设施工及售后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机构!

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

18691632189
常见问题

校园道路命名能否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?—西安金石学校文化设计

发表时间:2025-08-19   点击次数:0 次

 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 “稼先路” 的路牌,当暮色中的学子走过 “藜光巷” 的石板路,校园道路的命名早已超越了指引方向的实用功能,成为文化传承的微观载体。这些镌刻在砖石上的文字,如同散落的文化密码,在师生的日常步履中完成着文明基因的传递。


1743212814551472.jpg


  校园道路命名的文化承载力,首先源于其空间场域的特殊性。道路是师生每日必经的公共空间,路牌上的文字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认知体系。清华大学 “闻亭路” 因闻一多先生的纪念亭得名,行走其间的学子总会不自觉联想其爱国情怀;苏州大学 “养正路” 取自校训 “养正育贤”,让儒家修身思想通过空间标识自然渗透。这种 “在场性” 的文化传递,比课堂讲授更具日常性与持久性。

  优秀的校道命名能构建立体的文化坐标系。可从纵向锚定历史,如武汉大学 “樱花大道” 既标记着季节景致,也暗合抗战时期的办学记忆;也能从横向勾连精神,复旦大学 “光华路” 呼应 “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” 的校歌意境,让大学精神有了可触摸的空间符号。这些命名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空间标识,让传统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。

  当然,校道命名的文化传承需避免符号化陷阱。并非堆砌典故就是传承,真正有生命力的命名应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“丹阳路”“清溪路”,既延续老校区地名文脉,又以新语境激活传统,这种 “创造性转化” 让文化传承有了生长性。

  从 “学而路” 到 “行健道”,从 “知新巷” 到 “致远街”,校园道路的命名艺术,本质是文化传承的空间叙事。当每块路牌都成为文化的讲述者,当每次路过都成为精神的相遇,校园便不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,更成为文明基因的孵化场 —— 这正是道路命名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