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楼的命名,该遵循传统还是融入学生创意?—西安金石学校文化设计
教学楼的名字从来不止是标识,更是一所学校精神气质的缩影。关于命名应遵循传统还是融入学生创意的讨论,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建筑名称既承载文化重量,又贴近校园生活的本真。
传统命名里藏着教育的基因密码。从 “明德楼” 到 “格致馆”,这些浸润着儒家文化的名称,将 “立德树人” 的教育理念化作具象符号。当学生每日走过 “劝学楼”,《荀子》中 “学不可以已” 的箴言便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心境;当 “行知楼” 的匾额映入眼帘,陶行知 “生活即教育” 的思想便有了可触摸的载体。传统并非刻板的教条,而是将学校的办学初心与民族文化的精神谱系相联结,让建筑成为无声的德育课堂。
学生创意则为命名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。去年某高校发起的 “教学楼命名征集” 中,“星轨楼”“知新馆” 等方案脱颖而出 —— 前者呼应学校天文社团的特色,后者化用 “温故而知新” 的古训却添了青春灵动。这些由学生孕育的名称,带着课堂讨论的余温、社团活动的记忆,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情感温度。当命名权真正交到使用者手中,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便会悄然生长,就像给熟悉的教室挂上亲手缝制的窗帘,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自在与亲切。
实则传统与创意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。可以是在 “文渊楼” 的主体命名下,由学生为侧翼连廊赋予 “青衿廊”“拾光角” 的雅称;也可以像苏州某中学那样,将 “养正楼” 的传统匾额与学生设计的现代标识并置。这种 “主干守正、枝叶创新” 的思路,既让文化根脉得以延续,又为青春创意留足空间。
教学楼的命名,终究是为了让建筑与师生产生情感共鸣。不必固守 “非传统即创意” 的二元选择,让沉淀着智慧的旧韵与奔涌着活力的新声在楼宇间相遇,才能让每一座建筑都成为故事的容器 —— 既装得下千年文脉,也容得下少年心事。